政信投资集团专家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国已有7地撤县设市。而据媒体此前报道,全国已有165个县撤县设市申报材料报国务院排队待审批。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于1983年进行过“撤县改市”改革,此后有近350个县获益,成功实现了向县级市华丽转身。但在1997年,国务院“暂停审批县改市”。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很多县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理应“正名”。中央层面对于关于撤县设市的政策也出现了转向。国家发改委网站今年3月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2018年要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稳妥有序增设一批中小城市,继续开展撤县设市、撤地设市,推动城市群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县和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率先设市。”

 

“地方政府相时而动,”政信投资集团专家认为,随着政策变化,新一轮撤县设市浪潮已经到来了。“升级后,地区可以扩大行政管理权限,更容易争取到项目、资金和政策等,这样也更有利于招商引资。”

 

同时,政信投资集团专家强调,我们要规避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假性城市化”现象,牢牢记住撤县设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政府真正要做的是利用升级后获得的更有利条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政信投资集团专家表示,地方政府要帮助完善当地特色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在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方面,政府要进行好顶层设计和详细规划,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这样可以使地区在升级后,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增强长远发展的后劲儿,可以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国节拍中去。

 

同时,地方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地方升级后带来的更便利、快捷、周到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上学、就医、养老问题方面,政府要在兴建学校、医院、养老机构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还有环保问题事关子孙万代,政府同样应该想方设法将环保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以牺牲子孙长远利益来换得一时的“钵满盆满”。

 

总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产城融合”,建设成宜居宜业、绿色健康的新型城市。在建设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首当其冲。根据中央层面的指示精神和地方政府的实践成果,利用政信金融可以成为构建新型城市的优势路径。政信投资集团作为国际政信金融深化服务专家,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政信金融服务,以实操项目的成功助力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获得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政信投资集团专家表示,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在经过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的发展阶段后,人们必将奔向能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生活的中小城市。为了迎接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请从撤县设市后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