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认识受限,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融资模式创新乏力,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集中“会诊”的“共性”结论。然而,在“共性”之外,还有“个性”。16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江西省萍乡市,就是个例外。

 

业内专家表示,在理念认识方面,萍乡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范畴;在避免同质化方面,从简单的低影响开发延伸到了发展关联产业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在投融资模式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了PPP模式的优势,在提升品质的前提下,能直接减少20%左右的投资,对其他城市借鉴意义很大。

 

萍乡市建设局局长李新民介绍,萍乡市通过科学的统筹和规范体制的建立,把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落到了实处。

 

科学统筹显效

 

事实胜于雄辩,海绵城市建设更是如此。4月9日,萍乡市主城区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超过28毫米。经过“海绵体”改造地段周边的百姓却没再见到此前“逢雨看海”的景象。针对此事,萍乡市相关负责人提到,海绵城市建设关键要看实效,简单地挖条植草沟、建个雨水花园,这样‘为海绵而海绵’的做法,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不得民心。

 

要想得到百姓称赞,就得练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功夫”。萍乡城区处于丘陵低洼地带,雨季比较集中,内涝已成为这座昔日“江南煤都”的一大重症。同时,作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些“先天不足”有了充分的认识,萍乡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盯上了“科学统筹”,树立了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与机制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培植海绵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相结合的“六大结合”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的全周期。

 

规划设计方面。萍乡市制订了以河道为骨架轴线,以流域综合整治为依托,以城市开发建设项目为基础,对新老城区采取以“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的方式,线、面、点融合推进的规划方案,突出体现连片效应。

 

项目建设方面。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普遍存在的散、小、乱问题,萍乡将新老城区121个子项目整合为6个项目包,全部采用PPP模式,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

 

运维方面。萍乡采取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控交由技术服务方负责的方式,将统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和一体化管理模型平台延伸到项目全周期,借此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各环节技术问题,防止多个政府部门考核导致管控体系碎片化。

 

规范体制给力

 

毫无疑问,无论是市民的口碑还是专家的点赞,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萍乡海绵城市建设可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规范制度方面。萍乡制订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三年建设项目计划,所有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要求,明确了部门职责。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建成区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完成了《萍乡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等7个规划和《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等3个标准、导则的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

 

同时,针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税务部门还出台了16条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及海绵体建设的管道、涉水、透水砖等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对推动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关联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规范制度的落地,自然离不开体制的保障。据萍乡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萍乡自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伊始,就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并从市财政、规划、建设、水务局抽调四名副局长与原单位脱钩,任专职副主任,同时从全市选调18名人员集中办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缺乏统筹、令行禁不止的跨部门协作难题,建立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机制,以此实现实体化运作和常态化管理,保障实效”。

 

此外,该市海绵办还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制订了工作规则,建立了主任例会制、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查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机构和人员的磨合,形成合力。

 

科学的统筹,加上规范体制的保障,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自然有望练出一套“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