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金融领域不发生系统性金融的底线,也是所有地方政府的高压线——碰不得。
随着地租经济进入尾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呈断崖式下降。
城投平台作为政府出资设立的投融资平台,承担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这些平台通过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获取资金来进行项目投资和建设。其中,一部分城投平台也参与了房地产开发领域,而且很多城投平台在前两年地产企业破产潮中也接盘了大量地产项目。
疫后降息、降准、降房贷利率也没有迎来地产业的“小阳春”,房屋销量和价格反而出现了双下降,给本来已经高危的地产企业资金链雪上加霜,大有将风险传递给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趋势。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价值的提升,进而增加城投平台的收入来源和还债能力。相反,当房地产市场下行或遇到调控政策收紧时,房地产项目的销售不佳可能导致城投平台面临资金压力,难以偿还债务。
因此,房地产的发展与城投平台负债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对于城投平台的负债偿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城投平台的资金支持也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今年前四个月,城投债频频告急,雷声滚滚,一再冲击金融市场的信心。
昆明城投债暴雷、柳州城投债违约、潍坊城投债告急……
据悉,2023年1-4月份,全国暴雷的城投非标债券违约事件73起,这是在地方土地财政进入新常态后有预期的结果。
房地产的破产、自救
然而,我们看到政府对地产类债务和城投平台债务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自地产某头部企业陷入近2万亿债务泥潭以来,基本处于“自救”的状态。根据公开消息,疫情三年来,破产的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达1204家,房地产行业破产、重组。
城投平台的求救和政府的出手相救
而对于城投企业来说,我们看到了出现城投债务告急的地方政府积极“出手相救”:恳谈会、组织地区内所有金融资源尤其银行协商贷款展期、减免利息等一系列措施都被安排上。结果是到期债券得以在短期内兑付,未到期债进行期限结构化调整,有的地区还设立提前三个月处置的制度,给了地方城投莫大的信用背书。
三年中,市场上破产的城投平台屈指可数,甚至没有任何报道。
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地产企业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缓解了房企的资金压力,确保交楼,提振市场信心。
此政策拆除了房企头上的一根引线,稳定了市场预期,也为多数城投企业减轻了压力。
银行放大招
近日,“大型国有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超长期贷款,并暂免前四年的支付利息”的“风声”吹遍整个债市。其实,这只算是知情人士的“传言”。
我们看一下6月份以来,大型国有银行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就可见上述“传言”只是“冰山一角”。银行与政府的合作从来都是“雷声小,雨点大”。
政府搭台,银行与国企长期深度合作,对口支持各地经济发展。
7月4日,河南省政府跟中国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中国银行将向河南省提供1万亿的意向金融支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提质等领域,全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6月25日,河北省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建设银行将在3年内为河北省提供总量不少于2万亿的意向金融支持。双方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银政合作,全面服务河北实体经济发展。
6月18日,贵阳贵安新区政银产学研合作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包括国开行贵州省分行在内的20家金融机构,将为贵安新区提供2600亿的资金支持。
6月15日,郑州航空港区召开“空中丝路 赢在港区——金融支持航空港区高质量发展大会”,24家银行集中签约,将在未来5年内为港区提供累计16300亿元的资金支持。
6月9日,潍坊市人民政府与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3年,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将为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增综合融资规模不少于500亿元人民币。
另外,潍坊市农业农村局、潍坊市工信局、潍坊市科技局分别与建设银行潍坊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建信金租、建信基金、建信信托、建信投资、建银国际、建信融通分别与潍坊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6月9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将为新区提供不低于2000亿的意向性金融支持。
山东省的烟台、潍坊、枣庄、临沂等市,也纷纷与当地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计将获得超8600亿的资金支持。
具体项目方面,浙江省文成高速公路项目获得32.7亿元的银团贷款,期限是29年,且创了当地非公益基建设施贷款最低记录,节约13亿元的利息。
还有更长期限的投资,6月中旬,由农行牵头、共有8家银行参与的银团向辽宁省本垣高速公路PPP项目提供了161.9亿的银团贷款。贷款期限是超长的44年,且有8年的宽限期,贷款利率低至2.99%,创造了近年来辽宁省融资期限最长、贷款利率最低记录。
从城投的“雷声”到各界的“风声”,我们看到了银行拿真金白银支持地方发展的“雨声”。预计未来银行与地方政府签约的雨点还会继续加大。
银行为何如此卖力支持国企?
这要看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现状。
近期日本野村证券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发表观点指出中国遇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即由于一国的资产价格暴跌,居民、企业资产大幅缩水导致技术性破产,特点是资产价格暴跌、货币政策失效、信贷需求不足、居民去杠杆、物价通缩。
随即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是否会像日本一样陷入“失去的30年”的思考和讨论。表象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国与日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不同。
首先,中国的目标是在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实现现代化强国,即发达国家水平。实现2035年目标,要求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对经济增长率的要求是年均增长5.4%,人均GDP要在现有1.25万美元的基础上翻一倍。
那么中国如何走出与日本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根本就在国家制度和经济体制上。这是西方发达资本国家和日本、韩国都难以匹敌的制度红利。
这一红利是长期的,且随着国家的强大,红利越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大的金融系统机构——银行是国有的。在所有制结构里,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决定了央企、地方国企和近万家地方平台公司是最大的投资主体,是政策执行的先锋队。扩大投资需求、提振消费需求、提振民企投资信心都要看先锋队的方向。
在7月6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提到我国经济的两个关键期: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
根据康德拉季耶夫的周期理论,当前我国处于上一波信息技术革命周期的萧条期,前期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红利被吃干抹净,经济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平衡性非常脆弱,零和博弈,内耗严重。
非常幸运的是,中国在百年之大变局之际,赶上了AI智能革命的周期,且在某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迎来中国的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产业升级,是解决我国未来劳动力红利消退后进入重度老龄化、教育、就业等系列社会问题的关键。
随着5G的大规模应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周期,将在2025年前后迎来上升期,这一波技术红利的爆发将维持15-2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我国在大国竞争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的关键期。
所以,国家在“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规划的布局中,紧抓102项重点项目为“牛鼻子”,把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打牢,为产业升级奠定强大的基础。所以,中央提出适度超前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在布一个长远的大局。
大国博弈,比的是战略定力,拼的是耐力和意志,斗的是智慧,最后赢在实力。定力要求经济稳步发展,有发展才有一切,这个阶段,任何危机都可能带来经济倒退,甚至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
政府信用,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大国博弈中最大的竞争力。
一些南美和东南亚国家因产业不能及时升级,基础设施和民生不能保障经济的基本运营,谈何实现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城投平台公司发展各地经济,稳住就业,完善公共服务,这是国家经济机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目标一致条件下的双向奔赴。
当我们看到银行给地方政府的超长期低息金融支持时,就看到了未来稳定的预期,随之而来的就是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增长的就业和持续增强的消费信心,从而带来经济的稳步复苏。
所以,越是复杂、艰难的现实,越是政府信用给社会信心充值的时候!
参考资料:
陆挺: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我国需要多快的GDP增速?
王一鸣:到2035年GDP年均增速须达4.73%,才能实现人均GDP翻一番
米框投资:大招来了!银行给一省的意向金融支持就超万亿
中国经营报:两部门延长两项金融政策至明年底 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红旗文稿》:三大陷阱,中国面临的新的历史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