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库提供的信息,目前全国有多个城市17个轨道交通项目等待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全部项目预计造价约4500亿元,平均单位里程造价超过6亿元。
其中,仅仅北京就有地铁14、16、6号线等待社会资本进入,投资总计1428亿元,占比超过30%。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杭州、青岛、福州、厦门、深圳、兰州、佛山等城市都提出了轨道交通项目,其中杭州地铁项目总投资额超过500亿,青海西宁182.6亿元投资的1号线轻轨项目也在列。
据悉,目前不只是各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对于轨道交通兴趣浓厚,一些三线城市对于轨道交通的投资也非常积极。
有行业专家认为,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来规划地铁项目,一些二三线城市如果城区居民人口不多,可以建设轻轨,也可以建设单轨,单轨每公里造价只有2亿左右。就目前情况来看,单轨在重庆运行效果良好,芜湖目前在试点。
地方热捧城市轨道交通
目前有13个城市的共17条轨道交通项目等待引进社会资本。
北京的3个地铁项目单位里程造价都超过了8亿元/公里,其中地铁14号造价超过10亿元,将采用特许经营模式;6号线每公里造价在8.48亿元,为股权合作模式。
杭州、福州、马鞍山、厦门、乌鲁木齐等地的轨道交通项目造价在每公里5亿-8亿元不等。兰州新区轨道交通项目单位造价最低,只有1.4亿元左右,37.3公里的距离,需要52亿元。
铁路专家认为,现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构成比较复杂,不同城市的地铁开发捆绑模式不同,像北京地铁16号线,包括了沿线的商业开发,因此单位造价就比较高。每公里10亿元左右的造价不仅仅是轨道线路的造价,而是计算了整体的造价。
有学者认为,现在地方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兴趣很大,但核心是资金问题。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地铁(城轨)都是国营的,亏损由政府补贴。
地铁规划应量力而行
目前,很多地级城市都在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但是如果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标准,有些规划可能不切实际。
国家发改委年初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指出,轨道交通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方针,有序发展地铁,鼓励发展轻轨、有轨电车等高架或地面敷设的轨道交通制式。
各个城市可以根据线网规划编制5-6年期的建设规划。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拟建轻轨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4万人次。项目资本金比例不低于40%,政府资本金占当年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5%。
发改委设定的这个门槛其实不低,很多城市都难以达到。有些城市主城区人口少,可以考虑发展投资较小的轻轨。一些三线城市甚至不必要修地铁,可以建单轨,每公里造价才1亿-2亿元,客流量不错,一条线可以达到每日3万人次。
所谓的单轨,是指只有一条轨道的列车。重庆2014年轨道交通运行里程143公里,规模排名全国第五,其中单轨交通运行里程80公里。根据芜湖已经编制的轨道交通规划,该市计划在2020年前形成总长41-50公里左右的“十”字形骨架轨道线网采用跨座式单轨列车模式,最快有望今年年底前开建。
2003年,国办曾发出通知,提出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以下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应达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
从目前看,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难以达到发改委批复修轨道交通的要求,但是通过10-20年的培育,在沿线布局商业和工业以及居民社区,在中后期有望达到这个标准。